漫游北京赏牌楼

  旅游三大热点:山水、风俗、古建。仁者登山,智者玩水。贤者考察风俗,学者研究古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牌楼属于建筑群体的前奏,这段曲子虽然较短,但歌者听不到前奏就拿不准全曲的调子。

  牌楼也叫作“牌坊”。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装饰效果极强的标志性建筑。牌楼的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几乎每座牌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 。走马观花地看一眼,根本体味不出其中较为深邃的内涵,自然会觉得不过是堆烂砖瓦、破木头,没啥意思。只有一边看景,一边听行家的讲解,你才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北京是牌楼最集中的城市,来北京旅游没有仔细观赏牌楼,比没吃到北京烤鸭更遗憾,只有在北京古建牌楼下,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

  中国的牌楼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楼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都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楼因晋式、鲁式受京城牌楼的影响,多有王府气派。尤其是北京的牌楼大多为宫庭建筑,显得凝重粗犷,较有男子风范。如果按材质分,在全国其实只有三大类:石坊、砖坊和木牌楼。而北京的牌楼不但数量居全国之冠,而且品种式样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楼 368 座。其中著名的古牌楼 208 座。不算颐和园后湖恢复重建的牌楼群,现有 111 座古牌楼仍傲然屹立在各城区,这些古牌楼中,品位较高的石坊 53 座。而古建琉璃牌楼只剩下 9 座,所以显得非常珍贵。在北京不但能看到宋代木牌楼,还能看到国内少有的琉璃牌楼。另有砖雕牌楼、彩牌楼等等无奇不有。北京牌楼已经成了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了。

  自明代以后,牌楼实际上已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建筑了。但自秦汉时代就已流行的这一建筑形式,延续至今仍然颇受人们的青睐。小小的牌楼哪里来的如此魅力?我想,首先是因为它起源于“表”,这是一种具有民主、民权象征意义的木杆,杆的顶端斜插一根短横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大部分是以“闾里”为单位居住的。二十五家为一闾,每一闾中都设有弹劾用的“弹室”,在每个“弹室”的门前都要竖有两根“表”。 是为了方便居民挂“举报信”或“弹劾表”的。后来由“表杆”发展为“阙楼”。 汉《史记 . 高祖功臣侯年表》中称“坊”为“伐阅”。《册府元龟》曰:“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隔)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牌楼发展至唐代而称为“绰楔”。其基本样式如同“开”字型的门框,这种牌楼传到日本后,至今也没有任何改动,成了古代牌楼的活化石。在日本目前还能看到许多这样的牌楼。到宋代居民区称为“街坊”,而坊门仍是由两边的“表杆”所组成。到了元代北京的“街坊”被胡同所代替。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想要保留“表”的形象。而且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不断地把这种建筑形式加入新的内容。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所总结的一样:“牌坊还有表彰性的意义 , 起源于汉时的‘榜其闾里',经唐宋之‘树阙门闾',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直到如今,北京的天安门前保留着华表,胡同里保留着牌楼。

  现在,牌楼已经转变为纯粹的装饰性建筑了。虽然新建的牌楼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但其外形更加绚丽多彩。对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发扬。在旅游中我们如何欣赏牌楼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介绍:

欣赏牌楼先看匾: 牌楼的牌匾是很讲究的。和古代碑文一样,北京皇宫大殿的匾额大都是竖排版式。唯有北京的牌楼全部是横排版式。本来中国传统的书法习惯是竖排版式,这也许是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一直是在长条竹简上写字的缘故。后来发明了纸张也难改以往的书法习惯。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才改变了历来的竖排习惯。古时匾额都是横排,而且是先挂而后书。宋代陈善在《扪蝨新话》中记载:“前世牌额,必先挂而后书。碑石必先立而后刻……,今则先书而后挂。”自古牌楼的额枋都是横长竖短,所以牌楼的匾额都是横排版式。只不过都是按从右向左的顺序书写的。而现在新修的牌楼,其匾额都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书写的。这也是区别牌楼是古建还是新建的重要标志。

  木牌楼的牌匾一般都是木质的,长方形面板宽 0.7 米左右,长 1 米左右。蓝地贴金凸字。级别较高的牌匾是汉白玉的面板,有阴文红字的。也有平浮雕贴金字的,如雍和宫牌楼。此牌楼原为金丝楠木梁柱,后被侵华日军盗换走了。其牌楼四柱三间七楼。金字汉白玉牌匾,云头如意斗拱,花板为透空木雕“龙凤呈祥”图。欣赏牌匾和欣赏碑刻一样需要深厚的书法鉴赏力。北京福佑寺的牌楼,据说其匾额是明朝大奸相严嵩亲手题记的。

  琉璃牌楼的牌匾一般较大,国子监辟雍琉璃牌楼匾额长 2 .7 米,宽 1 .5 米。琉璃牌楼和一般的四柱三门的木牌楼一样,在明楼匾额两旁,与牌匾相衬的是两块花板。

牌楼精华在花板: 牌楼无论是三间五间或七间,中间称为“正楼”两旁称为“次楼”。 正楼上挂牌匾,次楼上镶花板。横梁称“额枋”,上、下额枋间镶小花板。花板是最能突出牌楼的装饰性。迎风独立的牌楼,风荷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牌楼的建造者就想方设法减少风的阻力,木牌楼的花板就成了首选对象,所以花板的图案一般都做成镂空的。无论是木牌楼还是琉璃牌楼,其花板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柱间楼顶辩定制: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多数是木结构的,而楼顶是古建的重要构件。楼顶又分两大部分。一是瓦顶,一是斗拱。檐下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是最有特色的部分。木牌楼多采用歇山瓦顶和庑殿瓦顶。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长,房檐越长越能遮风雨。但是,无论房檐向外探出多长,它下面的支点都要落在额枋横梁上,这就要求建筑构件撑托屋顶的面积要大,下面的落点要小。正是采用了斗拱这一形式,才使其矛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秦、汉时代的斗拱很单一。发展到清代斗拱层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它古建外檐都是单面斗拱,唯有牌楼是双面斗拱。

斗拱彩绘是经典: 斗和升本来是古代计算粮食容积的量具,一斗为十升。量斗和斗拱中的 “斗”其外形很相象。量具的“升”也和升高的升同音同字。古建以“斗口”尺寸为基本计算模数。牌楼的“斗口”为一寸半(合 5 厘米),共 11 个等级。以此就能计算出各部件的尺寸。斗拱的定制为一斗三升,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这种几何递增,每加高一层,称“一踩”,根据屋顶的需要,斗拱可高达九踩。标准化始于秦代(公元前 221 年),斗拱是古建“标准化”的鼻祖,这种标准件互换性很强,不用铁钉不用胶全部插接而成。硕大的楼顶全都落在了二、三十公分大小的“斗”上,颇像杂技表演走钢丝。为了保持楼顶的平衡,匠人只好在牌楼的额枋前后各加两道“铁挺勾”来拉扯着楼顶。这“铁挺勾”在其他的古建中也很少见的。“斗”实际上是整个屋顶的支撑点。从侧面看,斗拱更象一排排伸着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头负重。而如意斗拱则把牛鼻子改成了一个个“如意”云头。在北京只有牌楼这种建筑形式才使用“如意斗拱”,这更突出了牌楼的装饰性。在北京的古建中“云头如意斗拱”就已经很少见了,而中华民族建筑博物馆的南式牌楼,其斗拱竟有熊、犀、凤、象!因为其斗拱以“象头”的造型居多,我们就暂且称其为“万象斗拱”吧!其所有的斗拱全为实木精雕细刻而成,层层叠叠的拱木纵横交错、左右插斜、上下噬盍、犹如天罗地网。再施彩绘后,其立体的动感极其强烈。

  目前国内最稀有的就是琉璃牌楼。琉璃牌楼因其厚重的造型,最适合建筑在庄严肃慕的庙宇前面。明、清两代的琉璃制品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汉瓦中至今没有发现烧制彩釉的实例。到了唐代,三彩琉璃饰物就到处可见了。在此基础上琉璃工艺逐渐成熟,然后才广泛地用于建筑材料中。《隋书》上说:“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何稠,湖北人)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琉璃瓦不掉色的工艺已经失传。其实不然,琉璃不掉色的奥秘很简单,那是釉料中采用了价钱昂贵的天然彩色稀有矿粉而至。目前的琉璃建材用量越来越大,造价昂贵就不实用了。所以用化学合成的颜料来烧制琉璃瓦自然是会退色的。北海是古建牌楼较集中的公园,全北京共有 9 座琉璃牌楼,北海就占 5 座。

石坊雕功耐品味: 北京的石牌坊也不如南方多。在安徽歙县一带的荒野及村头竟散落着上百座石牌坊。全国最大的石牌坊要首推明朝建立的北京“明十三陵”大牌楼。牌楼按定制以单间和三间的为数较多。而明十三陵大牌楼是一座六柱五间十一楼的彩绘超大石坊。高五十尺(合 16 米),宽一百零四尺(合 35 米)。巨大的汉白玉石构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艺堪称一绝。从 15 世纪初到 17 世纪中,明朝皇帝在距京城之北约百里的天寿山南麓,为自己建造了整整 108 平方里的巨大陵区。 这大石牌楼就是整个陵区最前端的领头建筑,目前,这座超级牌楼由于年代久远,其彩绘已经大部分剥落,只有浮雕深处还能略见彩绘的痕迹。即使如今已见不到石坊的缤纷色彩,但它仍不减当年那气度宏伟,高大精美的丰采。十三陵牌楼全部用的是整块汉白玉构件。巨大的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后也有十几吨。当时在没有先进的起重机械的情况下,聪明的工匠就靠着木制幌杆和绞盘,像码积木一样直接搭建而成的。

  南方的石坊没有彩绘,不光是因为霉雨多不易久存的缘故。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只有皇宫和王府才有资格施彩绘。连房屋的门、窗、墙、瓦……的尺寸和颜色都是有具体规定的。《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意思是说:柱子的颜色只有皇帝才可用红色,诸侯用黑色、大夫用青色、普通的知识分子只能用土黄色。这些明文规定,也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标准,已经系统化规范化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而老百姓的建筑,就在木、砖、石三雕上下功夫。京城的石雕更不甘落后。在碧云寺的石牌楼上刻满了纹饰,几乎是无处不雕无处不刻,这也是清代装饰物特有的风格。

  北京还是以木牌楼居多。自周朝(公元前 770 年)就有建都城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街道),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元朝和明朝初建北京城时,仍本着历代“前朝后市”的法则:十里长街,中间皇宫,左边太庙,右边社稷坛,并分别在宫皇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十字路口处开辟市场。故而西四牌楼的正匾为“大市街” 。两侧的匾额上题有“履仁”、“行义”。自汉朝以来就有所谓“弃市”的规矩:“朝服斩于市”, 即在闹市杀人以儆众。而杀人目的乃是为了“履仁”、“行义”也。明末杨士聪所撰写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就明确的记载着这件事:“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直至明亡前夕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把西四牌楼作为处决罪犯的场所。直到清朝才改到外城的“菜市口”去杀人了。北京城墙共有九个城门,古人在《奇门遁甲》中,把东南西北及其夹角,设为“景、杜、伤、生、休、开、惊、死。”八门。处在东南的崇文门为“景门”,东南属水也为“财”门;而地处西南的宣武门为“死门”,又称“鬼门”送葬出殡要走此门。而此,清朝处死人犯就改到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弃市”了。无论改走那个门,清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

  北京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是新中国建国后首批被拆掉的牌楼。虽然这些牌楼早就没了,但地名仍是以牌楼为由头的名字:东单、西单、东四、西四,沿用之今。在清代更多的还是门脸牌楼。元代在北京建都时,把京城分为四十六坊,每坊都有坊门。明代除了保留了街坊,还有诸多的手工业“官坊”,并设有一百三十二行的“铺户”。到了清代,京城又遍建王爷府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街坊”受到了彻底的冲击。 明清时代的商铺门脸,绝大多数是牌楼式的。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封建社会,生产和经营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的。“作坊”也有区域坊的概念,所以作坊的门脸必然也承袭牌楼的式样。尤其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其店铺的门脸都采用冲天柱式的牌楼就毫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北京的商铺门脸仍然流行古建牌楼的式样。

  据说从唐朝国人就有“结彩”的习俗。至于彩牌楼始于何代无从考证,盛行于清代是可以肯定的。从康熙王原祁画的《万寿盛典图》中,我们即可看到彩牌楼已成当时非常普遍的民俗了。解放前,北京有专门的“纸扎棚铺”。这个行当不但能为办红白喜事的扎制纸牛、纸马,还能“搭棚”、“抬杠”,更拿手的绝活就是搭彩牌楼。目前,北京早已没有旧时的“纸扎棚铺”了。有幸的是这些老艺人的绝活至今仍然没有失传。改革开放初北京的大街又见到了这种多年不见的彩牌楼。由此可见,令人喜爱的艺术品,永远会保留在人们的心中。北京的市民只要一有喜庆和热闹的场面,如春节庙会,必定要搭制彩牌楼。据老干部回忆,在欢迎“赴朝志愿军”回国时,到处都是用松柏枝搭建的彩牌楼。总之,搭建牌楼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民风习俗了。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重修了许多古牌楼,同时也新建了许多仿古牌楼。尤其是北京的农民富了以后,回归传统的思绪难以抑制,他们积极自发地在自己的村头,构筑起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牌楼来。北京最大的木牌楼在顺义县杨镇。这座农民自建的三联大牌楼一字排开,煞是气派。其夹杆石就有两人高,牌楼总高 18 米,总长 42 米。不但是亚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楼。

  传统牌楼万古传:人见人爱的传统牌楼,也受到连外国友人青睐。许多国家都邀请北京的技术人员,给他们建造中国特色的仿古牌楼。目前,除美国、英国、日本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中国古建牌楼。古建牌楼几乎成了传统文化的使者,中华民族的象征!牌楼文化已经悄然形成。

  游者再来北京千万别错过欣赏牌楼的大好机会!

交通指南

•  去十三陵参观大石坊可在德胜门乘 245路工交车到终点站再换乘314到大宫门西站下车附近有大石坊 和石人、石兽、石相生。参观后再乘315路可到长陵,或到定陵参观地下寝宫。

•  去颐和园参观后湖苏州街古牌楼群可在西直门乘 375路到终点站北宫门下车。苏州街为颐和园内的园

中园。

•  去北海公园参观北岸琉璃牌楼群可在北京站乘 103路无轨电车到北海南门下车。也可换乘107、118在北海公园北门下车。

•  去 中华民族建筑博物馆参观南式牌楼和各民族的建筑,可 在德胜门乘 380路工交车在奥体东门下车。

•  去北京第一大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参观如意斗拱牌楼可乘 116路无轨电车。

•  去北京第一大道教寺院白云观参观独龙花板牌楼,可在北京西客站乘 821空调车在天宁寺下车。

•  去北京第一大清真寺参观牛街的宋(辽)代牌楼,可乘 6路工交车在牛街下车。

图文作者:韩昌凯 2003.5.18. 第二稿

联系地址:朝阳区皂君东里 5 楼 431 号 邮政编码: 100081 手机: 13601125896

联系电话: 010 — 62116138 传真: 010 — 62198370 电子信箱: hanchangkai@chxy.com.cn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