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的传承与创新

提要: 通过中国传统牌楼的发展和现状,简述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北京市中轴线的古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点,古建牌楼的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 传统建筑、古建牌楼、中轴线。

Abstrac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ornamental archwayWith present condition, Tolling about the inherit and creative inTraditional construct, The clients nation ' s traditional charaiteristis oneShowed in peeking city traditional building aside, the Chinese nation setup the ornamental archway's developments to the pass the importance.

Keywords: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 the decorated archways; inside stalk line.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口号不但非常响亮而且很切合实际。尤其在建筑上,显现的更为突出。全世界的友人登上中国的长城后,对这空前绝后的建筑无不为之惊叹。许多西方国家对东方的建筑艺术极为欣赏,纷纷邀请中国古建技术人员为他们建造中国古建的代表作——牌楼。然而,现代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设施先进,照搬传统古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我国的传统建筑正在循序渐进地不断创新发展着。尤其是牌楼,自世纪之初到如今,已经有过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见笔者在《北京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2 期发表的《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 106~112 页)为此,笔者借贵刊的一席之地通过古建牌楼的话题,谈一谈古建的传承与创新。


  和汽车、电脑的发展一样。任何产品如果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生命。严格地说“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只是历史的断代概念。我们现在谈的所谓“古建”应该称之为“传统风格的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多是木架结构。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要开通有轨电车,当时北平袁市长决定把过街的木牌楼去掉戗杆,都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实践证明这种传承与创新是非常成功的。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对传统建筑形式又做了更大量的探索。近年来,尤其在北京,上百座各式各样的牌楼拔地而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跨度前门大街的五牌楼。所谓“五牌楼”并非五座牌楼,而是六柱五间五楼十二戗杆的大牌楼。因为影响交通,解放后“前门五牌楼”被拆除了。 2001 年重修的前门牌楼,为了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改成了两柱大跨度五楼的牌楼。新的牌楼宽 22 米,冲天柱上的“毗卢帽”顶高 14.95 米。虽然在设计时参照了老牌楼的外形,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为了不影响交通,中间的四柱改为垂花,中间大额枋距离地面 6.5 米,比老牌楼更高大更气派。现代化的传统建筑形式为“新奥运,新北京。”添光增彩。全国各地也为传统建筑作出了不少贡献。(见照片 1 、 2 、)。

  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迅速汉化,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最突出的表现。世纪之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乳房状的 窣 屠坡式佛塔也引入华夏国土,没多久这种半球形的塔就被四方、六角、八角的传统塔式所取代。藏传覆钵式佛塔虽然很顽强地表现自己,但也被中国传统建筑群包围着。从秦代到宋代斗拱结构被逐渐统一,这种传统建筑的标准化结构也被搬上了佛塔。上世纪初西方入侵,现代科技使传统社会受到威胁,西式建筑盛行于中国。但是没过多久,北海边的图书馆、北海后的辅仁大学、王府井的协和医院 …… 相继兴建,现代建筑又一次被汉化。改革开放的初期,北京第一座五星级王府饭店就大胆地采用了传统建筑形式,使现代化设施和传统建筑形式更进一步地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艺术品举不胜数。从主体建筑到局部细节,从外在样式到内在功能,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和传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完美结合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见照片 3 、 4 、 5 )。


  牌楼是装饰性、标志性、纪念性极强的建筑形式,可说是传统古建的代表作。

  牌楼在春秋战国谓之“表闾”。汉称 “伐阅”,也有“阙楼”之说。唐为“绰楔”或“乌头门”。宋代的 “街坊” 其 坊墙和坊门构成了封闭式的小区管理模式。这时的坊门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宋代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为了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朝廷特颁布了《营造法式》以统一规范。其中说:“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元代在北京建都时,把京城分为四十六坊,每坊必有坊门。明代除了保留了街坊,还有诸多的手工业“官坊”,并设有一百三十二行的“铺户”。所以 明清时代的商铺门脸,绝大多数是牌楼式的。至今牌楼也称其为牌坊或直呼为坊。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由“表闾”、“阙楼”、“ 坊门”发展到元代,牌楼才有了而今所见的固定建筑模式。目前,京城现存的古牌楼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如今,牌楼早已失去它原有的功能,成为独立的装饰性建筑了。也正是其装饰性被不断地强化,并具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因而倍受人们的珍爱。

  古建牌楼几乎囊括了全部的传统工艺:瓦、木、石、铁、油 …… 样样齐全。从秦代建筑标准化始,到宋代的《营造法式》,直至清代的《工程作法则例》,传统建筑有一套标准化的系统规范。这一规范延至于今。例如:血料、灰膏、砖粉、桐油组成的油灰,一层麻丝一层油灰,做到三麻五灰,干透以后刀砍不动雨浇不透,然后明柱油刷天然大漆。只要严格按传统工艺操作,漆不掉色灰不龟裂。更有琉璃瓦件比瓷器发明的还早,永不掉色的釉彩,其工艺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的确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从设计到工艺绝不能“穿西装戴瓜皮帽”或是“穿旗袍戴礼帽”,这种不伦不类作品并不少见。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庭堂建筑,大多是较为简单的“一斗三升” 的普通斗拱(见照片 4 )。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牌楼,其斗拱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有的牌楼要挑出七踩或九踩。如此复杂的斗拱结构用水泥构件造型就难以实现了,只能用木材方能得心应手。更复杂的斗拱如何与水泥结构相结合就是个最大的难题。北京民族建筑博物馆的门前有座“万象斗拱牌楼”,这座牌楼为解决这一难题就做出了精彩的典范(见照片 5 、 6 )。



  传统牌楼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大花板,这是其它的古代建筑所没有的。牌楼有了大花板就更加突显了其特有的装饰性。中国绘画艺术多注重意境,少在意透视关系。这牌楼的大、小花板的图案也在所难免。过于程式化的造型使花板略显呆板。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仿古牌楼,其花板也作了彻底而大胆的改革。最为突出的就是北京古建设计研究所马炳坚先生,为美国华盛顿中国城设计的两柱七楼传统牌楼。其大花板全绔金“二龙戏珠图”线条明快、造型舒展,对大花板的传统图案进行了大胆地革新。(见照片 7 、 8 )。

  传统古建多为大屋顶,普通冲天柱木牌楼多采用硬山顶。皇家级的牌楼采用庑殿顶较多,也有歇山顶的。这种楼顶都有琉璃大鸱吻(见照片 9 ),其大瓦件根植于高拱柱的吻桩上,“吻”的兽嘴咬住正脊,实际是“稳”的含义。屋顶鸱吻也成了传统建筑的重要部件。鸱在古代是指凶猛的鹞鹰。最早的阕楼顶上本是有舞凤的。《关中记》曰 : “建章宫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在出土的许多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都有这样的图案(见照片 10 )。在辽金时代的屋顶仍以鸱鸟为吻件。直到明清时代鸱吻的图案才以飞龙为主。南方也有用鱼吻的。历来鸱吻的图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解放后许多仿古建筑的鸱吻多采用和平鸽(见照片 11 、 12 )。所以保持传统是相对的,改革创新才是绝对的。连封建社会的建筑师都不墨守成规,现代科技如此普及,设计师更会思路大开的。北京近年来新建了上百座各式各样仿古建牌楼就是明例。对此笔者在《北京的牌楼》( 2003 年学苑出版社)作了详细的列举,在此不多作赘述。


  马克思说: 追求美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无论是传统的继承还是革新的创作都是在追求着美的表现。而且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牌楼从上斜着横木的两根竖杆的“表”,一直发展到如今非常复杂的样式。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面目全非”了。如今甚至有些现代建筑,已经把传统的部件当做装饰装修的符号,进行了重新的组合。这种继承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从骨子里还是能看出传统的脉络。只要是和谐的、是美的就要加以肯定(见照片 13 、 14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单体建筑也许是很美的,但和周边的建筑放在一起就不协调了(见照片 15 )。过去搞建筑讲“风水”,现在强调“环境学”,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传承和创新都不能七拼八凑胡乱组合。当然“怪诞派”另当别论,在大城市的建设中,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少些玩笑之作为妙。

 


照片 15 黑大汉拥着娇女孩

 


  北京南中轴线的改造即将开始,中轴线的北端为鸟巢式建筑的奥体中心。如何在这北中轴线上突出传统建筑的风貌,使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更加协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在迎接“新北京,新奥运”的大好形势下,北京将要新建各式各样更加壮观的牌楼。外国朋友已经把传统牌楼当作中华民族的象征。并邀请我国的古建技术人员为他们的国家建造牌楼。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几代人期盼的盛会,这千年不遇的大场面非常必要建座我国的传统牌楼。衷心地希望能在原来的“熊猫环岛”处建起一座传统风格大牌楼。(见下图)让全世界的朋友都能穿过这座象征着荣誉的牌楼,而在中国留下难忘的回忆。

注:如编辑部选用此文,作者可提供 500 万像素的原版照片。


图文作者:韩昌凯

北京金石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

2004.4.16.于矿大教学楼工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东里 5 楼 431 号 邮政编码: 100081

联系电话: 010-62116138 传真: 010-62198370 手机: 13601125896

电子信箱: hanchangkai@hotmail . com hanchangkai68@sina.com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