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牌楼的恢复

   北京牌楼恢复较多的是公园和庙宇牌楼。但是,这些牌楼多是复古,没有什么新意。然而,由于其工程量浩繁,建造这些牌楼并不是一律简单地重复,所以仍有其艺术价值。

  前门大街的牌楼俗称"五牌楼",并非五座牌楼,而是六柱五间五楼十二戗杆的大牌楼。解放初牌楼前是护城河,河上有正阳桥,五牌楼的匾额上书有"正阳桥"三个大字,所以五牌楼也属于桥牌楼。

  民国时为通有轨电车,五牌楼、四牌楼、单牌楼全部改为水泥梁柱。牌楼戗杆也同时撤除。除去枪杆的五牌楼仍不减当年(见图155 )。因为影响交通,解放后"前门五牌楼"还是被拆除了。

  2001年重修的前门牌楼,为了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改为了两柱大跨度五楼牌楼。新的牌楼宽22米,冲天柱上的"毗卢帽"顶高14.95米。虽然在设计时参照了老牌楼的外形,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但是原来的牌楼有六柱五门,为了不影响交通,中间的四柱改为垂花,距离地面6.5米。匾额改为"前门大街",比老牌楼更气派。

附图155 前门五牌楼新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的旅游事业更是蓬勃发展。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又促进了牌楼的修建。(见图188、227、228、290、291、293、294、295 )


附图290 西山八大处公园牌楼

附图291 平谷县京东大峡谷牌楼

附图293 怀柔县红罗寺牌楼

附图188 郡王府牌楼

附图294 八达岭雄关牌南为迎恩坊

附图295 八达岭雄关北为国计坊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27 西山卧佛寺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28 颐和园后宫门牌楼

  在北京现存的百余座各式牌楼中,潭柘寺牌楼虽不出众,但对它的修复是值得一提的。潭柘寺牌楼在修复之前,不但楼顶歪倾,而且楼柱朽烂,夹杆石内的柱根已呈褐色海绵状,如果没有戗杆支撑早就倒塌了。

  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公元265-316)。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因而有民间流传:"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的说法。

  潭柘寺过去本来就年久失修,又赶上一场浩劫更是白孔千疮,修复工作十分浩繁。时间紧迫,而资金多被主要殿堂的修缮工程所占用。如果把牌楼拆散重建,不但人力物力达不到,时间也不允许。

  1936年北平市长下令将许多牌楼都换成了钢筋水泥楼柱,甚至连额枋也换成了水泥结构。目前,能不能采用这种一劳永逸的办法修复潭柘寺牌楼呢?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古建筑进行维修保养"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水泥构件进行脱胎换骨,虽然也能"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但难免使这一古建遗产变成一座"假古董"。

  怎样才能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既保持牌楼原状又能尽快的完成加固修复的任务呢?古建修缮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新方案。文物主管部门亲临现场,经过专家学者们共同商讨,批准采用了一个新的理想方案。笔者先父也参加了指挥,因此我有幸了解其修复过程。

  1984年修复潭柘寺牌楼的工程开始了。工匠们先搭起保护楼顶的脚手架,然后用几个千斤顶同时从大额枋下把歪倾的楼顶撑起来找平。整个牌楼脱离了朽柱根悬在半空中,木工从楼柱的朽烂部位开锯做了一次截肢大手术,夹杆石内的朽木用勺子就可以挖走了,跟着就往夹杆石内注水,朽木屑被冲得一干二净。现在可以给牌楼换"腿"了。如果用一根圆木做腿当然好,可是怎么安进去呢?除非把牌楼在空中进行水平移位,把新腿安进夹杆石内再把牌楼整个移回原位,这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再说,这夹杆石很奇特,中间还有铁制大穿钉。工人们早就给牌楼预制好了钢腿,他们用四块瓦状钢板夹住楼柱,再用埋头螺栓紧固在楼柱上。这四块长长的钢板呈瓦筒形,既能增加强度合抱起来又正好是个圆筒形,上抱楼柱下撑夹杆石,正好躲过铁制大穿钉。四根楼柱都换上了这样的钢腿铁脚。夹杆石内灌满了水泥,四块钢板又成了水泥的钢筋铁骨。水泥凝固后楼柱打上腻子,经过重新的油漆彩画潭柘寺牌楼顿时焕然一新。"大手术"做得天衣无缝,古老的清式木牌楼返老还童坚固如初,整个工程既快又好,而且省工省料。潭柘寺牌楼的修复,不但使许多能工巧匠们发挥出了聪明才智,也为修复古建筑总结出比较成功的经验。(见图219、287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19 恢复后的潭柘寺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87 潭柘寺牌楼夹杆石上的大穿钉

>>继续<<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