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殿的牌楼

  明、清两代的木牌楼,在定制上都应该有戗杆。象清代的地坛牌楼,其戗杆竟多达二十根。与地坛牌楼相反,大高殿的牌楼却从来也没有一根戗杆。这并不是工匠们出于技术上的考虑。而是皇帝的指令。因为大高殿是大臣们训练礼仪,学习规矩的场所,也是培训宫女的地方。皇帝不希望这些人靠权势和门路来破坏了祖制的规矩,就连门前的牌楼也不许有所依靠,所以大高殿的牌楼不许有戗杆。自此留下了个京城口头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见图275)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75 三座门大高殿牌楼原貌,旁边是习礼亭(已毁)

  木牌楼的结构本来就很单薄,高竖的牌楼看上去孤零零,直挺挺的。它虽然无依无靠却能傲然挺立。原来,工匠们为了使没有戗杆的牌楼保持平衡,只得把埋在地下的楼柱加长,根深了才不至于头重脚轻。

  大高殿建于明代,殿前原有牌楼三座,成"品"字形围在习礼亭前。南面的牌楼离筒子河较近,河岸也没有护坡,因年久失修造成牌楼倾斜,民国六年(1917年)将其拆除。其位置就在目前的景山公园的东南角。正坊为"乾元资始",东侧为"太极仙林",其"弘佑天民"为西侧坊。匾额为奸臣严嵩所书。(见图276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76 民初弘佑天民牌楼匾额

  建国后大高殿牌楼由于年久失修,在拆迁时两座拼凑起来还不够一座。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已故老院长单世元先生,生前对我讲:由于大高殿牌楼的夹杆石和柱子比别的牌楼深,在拆挖的时候非常困难。要想挖到底部,坑的直径就要加大,当时的施工条件又很差,只好把柱根从半截锯掉。至今大高殿牌楼的柱子还有半截留在地下。(见图277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77 清时筒子河边的大高殿牌楼原貌

大高殿牌楼移建到中央党校后,只好改用钢筋混凝土梁柱。目前,"弘佑天民"牌楼一直保存完好。愿党校所有的学生们也能不依靠权势而真正做到弘佑天民。(见图278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278 弘佑天民牌楼现状

>>继续<<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