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人类从洞穴巢居走向建屋造舍,相隔的时间虽然非常的漫长,但这一飞跃正表明了高度文明的爆发和崛起。而且,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以建筑物作为进步的标志!

  人们一提起中国古代建筑的话题,常常情不自禁地赞美秦砖、汉瓦。尤其是两千多年前的"画象砖",这种古建的基本构件,也成了考古学的一个独立课题,它更是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品。

  我国把建筑称为土木工程。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石为基础,木为框架,砖瓦是最基本的建筑构件。砖和瓦都是普通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是当时唯一的人造建材。所以秦砖汉瓦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资格和资历当属第一。

  大量出土的画象砖中,我们看到最多的主题就是古代建筑--阙,这是当时的古人和今天的现代人同样喜欢的建筑形式。

  下面特意介绍几块秦砖:

  在两千年前的画象砖上,我们看到的是古代有关建筑的图案,这图案所专门描绘的就是当今"牌楼"的雏形,人们称之为"阙"。(见图001、002、 )

《关中记》曰:"建章宫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在许多画象砖中,表现最多题材的就是这种建筑。龙和凤无非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想象而创造出的图腾吉祥物。不过祖先没有把龙请上人造建材,而是把凤这种人造动物刻记在人造建材上,也确实是很值得研究的。(见图003 )此外在古代石刻和陶器中也多有表现阙的主题。(见图 004、005、007、008、011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1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8年)"阙前武士"画象砖,河南郑州市出土

附图002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凤阙"画象砖


附图003 "双凤阙"画象砖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4 东汉七个洞崖墓石刻,1981年四川长宁县飞泉乡发现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5 西汉石刻中的连阙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7 西晋时随葬明器青釉塑贴瓶上的阙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8 四川出土东汉门和阙的画象砖

附图149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1 敦煌壁画中的门阙

  在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的都城大部分是以"闾里"为单位居住的。二十五家为一闾,每一闾中都设有弹劾用的"弹室",相当如今的街道办事处。屈原为三闾大夫,大概就管着三个"街道办事处"吧?

  当时,在每个"弹室"的门前都要竖有两根木杆,杆上斜插一根短横梁。此杆称之为"表"。(见图022、149 ) 这是为了方便居民挂"举报信"或"弹劾表"的。本来"表"和"阙"是各自为用的。 但也见有"表"、"阙"难分的,如四川渠县汉代冯焕墓阙,就又像表又像阙。(见图009 )在宣武区广安门滨河路公园里也有这种"表"的现代作品,它的构思取材于东汉时北京西郊幽州"书佐"(官职)秦君的墓表。(见图010 )滨河路公园的"表"正处在金中都的中心,这"表"是北京建都3040年的纪念标志。(见图006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6 北京建都纪念表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09 汉代冯焕墓阙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0 北京西郊东汉"幽州秦君墓"表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194 宋画中的表式牌楼

  随着历史的发展, "阙"由原来的两根木杆也进化为砖石结构,阙盖得越来越大,不但宅门要建阙,发展到城门也要建阙。"阙"上有飞檐罘罳(浮思:网也。)《汉书.文帝记》曰:"未央宫东阙罘罳灾"颜师古解释说:"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还有更形象的解释为:象网一样的箭楼射孔……。总之,"阙"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建筑模式。(见图005、016、017、019)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6 四川雅安县汉代高颐墓双阙之一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9 画象砖中的门和阙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7 郑州市出土的西汉时期"庭院"空心砖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1 空心砖之三层阙

  古代宫殿衙府门前必有"阙"。在85年四川彭县三界乡出土的画象砖上我看到砖的上部用线条勾勒出一座连阙,其基座比例恰当。"阙"前的席上,官吏正指挥着部下,在向一位残疾人抚恤施舍。(见图013 )这块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极其寓意深远:它把"阙"--也称为"表",和"抚恤"迭加在一起。另一块从四川彭县太平乡出土的画象砖上所表现的却是民女在阙前击鼓告状的情景。(见图015 )

  如此说来,阙和表已经勾勒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表"已成了"民主"的象征,历朝帝王广建皇宫,总忘不了在宫门外树起两座石表来。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从"弹室"门前竖着的两根木杆发展而来的。

  自汉以后"阙"又从城镇走向墓地,因而又变得越来越小了。(见图021)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3 东汉时期抚恤画象砖,1956年四川彭县三
界宫收集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5 东汉时期击鼓画象砖,1959年四川彭县太平乡出土

  "画象砖"上的阙虽然没有颜色,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房屋的门、窗、墙、瓦……的尺寸和颜色都是有具体规定的。《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意思是说:柱子的颜色只有皇帝才可用红色,诸侯用黑色、大夫用青色、普通的知识分子只能用土黄色。这些明文规定,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已经系统化规范化了。

  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完整的木牌楼。但在秦汉时期的陶俑中已经发现,那时就有了木牌楼的造型。虽然这是一件泥土烧制的陶器,但它要表现的木牌楼却是相当准确的。无论是楼顶的朴实,还是斗拱结构的大胆,就连额枋的彩绘其粗犷而鲜明的线条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可见当时牌楼的实物一定是相当的成熟了。(见图018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8 秦代(公元前221-206年)随葬的陶俑牌楼

  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已由战国时的"闾"转化为"坊"。坊墙和坊门构成了封闭式的小区管理模式。这时的牌坊已不是宫殿的特有建筑了。"坊"已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只是形式简洁粗犷,少有变化而已。

  古代的牌楼发展至唐代而称为"绰楔"。其基本样式如同"开"字型的门框,这种牌楼自唐代传到日本后,至今也没有任何改动,成了古代牌楼的活化石。至今在日本还能看到许多这样的牌楼。(见图025、034、196 )


附图022 宋碑中的牌坊(线描)

附图032 宋碑中的牌坊(拓片)

附图025 日本神社(庙)前的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34 日本神社"开"字形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196 日本古地图中的"开"字形牌楼

  从金代的碑刻汾阴后土祠碑中,我们看到了宋代的乌头门。似乎又把"表"和"坊门"结合到一起了。这类木结构的坊门,后来又普遍在陵墓、坛庙所采用,只不过全改成石坊了。(见图012 )

  自春秋战国期间的"闾里"制度一直沿至到宋代。大概这种建制有利于户籍管理、税收和徭役。而宋代只把"闾里"改名为"街坊",其基本建制没变,而是更加完善了,甚至每个"街坊"都建有牌楼。

  宋碑中的"大庆观"的坊门,实际是典型的唐代"乌头门"。(见图022、032 )据唐代的《六典》介绍:"六品以上者,仍通用乌头大门。"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政府为了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特颁布了《营造法式》以统一规范。其中说:"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

  《营造法式》不但是宋朝的建筑标准集,其中还有具体施工时的工艺和各种图例。(见图026 ) 总之,中国的牌楼在宋代已经完全地程式化了。直到清代的坛庙和陵园仍沿用棂星门式的石坊这一标准模式。(见图225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12 金代碑刻汾阴后土祠碑中的宋代乌头门。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6 《营造法式》中牌楼图例

  宋代史书《扪瘙新话》中记载:"前世牌额,必先挂而后书。碑石必先立而后刻……,今则先书而后挂。" 过去得"匾"比现在得金牌荣幸的多,尤其是上层人物为表彰"优秀街坊",亲笔题写匾额,居民必定受宠若惊而大修牌楼。尤其是府衙门前,更要建造考究的牌楼。可以明确地说牌楼是专为挂牌匾题额而建立的。在宋代平江府(今苏州)图碑中可见当时牌楼竟如此繁多,而且牌楼已经离开了街坊门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了。 (见图027、028 )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7 宋代平江府图碑拓版(局部)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8 宋代平江府图碑(线描)

  在宋代,不但到处都建有街牌坊,而且桥牌坊也已出现。在宋代的两幅名画《金明池龙舟夺标图》(见图029 )和《清明上河图》 (见图030 )上就能看到像"表"一样的桥牌坊。当然,比起北海大桥上的牌楼它显得太简单了,但是它标志着宋代的牌楼已经走出街坊了。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9 宋代名画《金明池龙舟夺标图》中的桥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30 宋代名画局部《清明上河图》上的桥牌楼

  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颁发《议迁都燕京诏》下决心营建南京(现北京)。大兴土木建皇城修宫殿,三年后竣工。北京建城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直到1553年北京才成为了一个朝代的王国首都。(见图153 )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使中国第五次得到了统一,公元1264年定都燕京,后称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城。(见图031 )京城正门称"丽正门",今称正阳门。当时的建筑规划要在"千部廊七百步,建棂星门",这就是北京最早的石牌坊。

  直到清代,坛庙陵寝仍建棂星门式的牌楼。

  牌楼由"表"、"阙"、"坊"发展到元代已有了固定模式。目前,京城现存的古牌楼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31 元大都的北京城地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宋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门仍然以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为牌坊,立于大街、桥梁的显要位置。牌坊在南宋已经出现,至明则成常制。牌坊还有表彰性的意义,起源于汉时的'榜其闾里',经唐宋之'树阙门闾',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这就是对牌楼的历史简单而准确的概括。只是表、阙在战国前就有了成形。如果按"有城必有阙,有街必有坊。"的说法,牌坊起源还要早些。总之,牌楼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其源远流长至今仍有新的发展。

  如今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南门牌楼、八达岭的秦始皇艺术馆门前的牌楼、京郊良乡县城牌楼都是仿阙式的牌楼。(见图014、033、142 ) 北京故宫午门是阙式门的最高形式。(见图024 )


附图014 八达岭秦皇艺术馆前的仿阙牌坊

附图033 良乡卫星城的仿阙式街牌坊

附图340 鳞龙山仿阙石牌楼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附图142 八宝山陵墓仿阙式牌坊
 
001河南郑州阙前武士画像砖
附图024 故宫五凤楼是阙式建筑的最高形式

>>继续<<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