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星缘科技开发公司
 
 

                              前 言

    建筑本身有如凝固的音乐,更是六维的立体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中华民族又是个具有相当包容性的民族。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天南海北地兼容并蓄,却永远不失本民族所固有的特色。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永远像神秘莫测的仙境一样吸引着靠近她、要靠近她或者还没靠近她的所有人。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立足于民族之林。经过了漫长的文化积淀,而形成了特定的模式。为了使世界了解中国,也为使国人了解自己。探究古代建筑之精髓,是修典之宗旨。但是由于古建技术大多是匠人的口传身授,因而在名称叫法上和工艺手段上难免产生较大的出入。譬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与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相比较,就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发展变化。近代又由于外族侵略、军阀混战、十年浩劫等冲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注人,中国的传统技艺几遭冷遇。有幸的是目前国家步入盛世,加之世界文化遗产得到广泛的重视,中国的古代建筑又得以重见天日。近年来由于广大的文物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不懈地默默努力,使传统的古建园林技术又恢复起了青春的魅力。目前,古建专业论文众多,名家专著也很丰富。但是较为全面的普及性的古建专业辞书仍觉匮乏。笔者酷爱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然苦于寻到简洁明了而较为全面的词典。而今我敢斗胆冒然提笔修书,实属执拗的个性使然。本辞书偏重于对现场施工中所能遇到的名词加以词条解释。对于古建中的考古、文物、历代沿革术语则疏于探究。我是工人出身,在这方面乃是一些搞高深的研究工作或专家学者们的课题。尤其是对具体的工艺过程,更有诸多的专业技术书籍详细讲解,本辞书不再多加赘述。对于古建施工中所遇到的专业名词,常常是一种物件多种叫法。或一种称谓多种写法。在古建中异形字、异形词颇多,靠本词典无力规范。为此只能全部列出,并力求将较贴切的作为主词条。俗话、口头语也附列其中。我国地大物博,古建筑又分南、北两大派。和汉字一样有些古建筑构件,同一种构件有多种称谓或多种写法。例如:“檩”一词就有十多种写法、读法和别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比较贴切的做为主词条,相应读法和写法的只做辅助词条以备查阅。有些词在电脑的字库中都没有,只能亲手拼字。书中插图大多为笔者亲手绘制和拍摄的,也有少部分是从各种资料中摘取的。故特将参考书目一一例举,并在此特表谢意。
    对于本辞书的权威性和全面性,笔者岂敢妄言?古建专业术语本来就是口传身授流传至今的。虽然谈不上有门派之分,但是“一个师傅一种传授”,很难分辩孰是孰非,更不能自称独家正宗别无分号。然而,既是辞书就要尽量力求正名。如“万栱”之词条的解释即为:“万栱乃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斗栱部件。平行于檩桁,在瓜栱上方的栱件称:万栱。宋代又称:慢栱,‘万’实为‘蔓’也。‘蔓’乃多音字(读Màn或wàn)。蔓是攀爬植物的枝茎,上长藤蔓下结瓜果。故有瓜栱和慢栱之称。既然是‘蔓’,所以万栱必然比瓜栱要长。古代匠人对所有部件的称谓多是口传身授,写在木料上的称谓多以同音简字代之。最典型的是檐椽二字,工匠竟在工件上写为‘言川’此种写法还被列入行业规矩得到业内共识。万栱的‘万’字流传之今。”即便如此,笔者也没改变通常的写法,只在内容中探本求源以了解词意的来龙去脉而已。与主词条相关的另类读法或写法只作为辅词条一并列出。
    该辞书只是普及型古建专业工具书。该书中的词条在普通辞书中绝大部分很难找到根据和源头。在列举和解词中难免为一家之言。本辞书的词条多以北方官式建筑和南方一般建筑为主要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很少涉及,以避免杂而不专。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需要更专业的学者去研究。该辞书本着“多则惑,少则明”的原则力求简明。而且,社会上分类专业文献浩如烟海,且多以工艺流程为重点。本古建专业辞书的重点不在过程而在结论。其行文和检索力求便捷、明确。


                                                      韩昌凯 2006年中秋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