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何时能再来?

  北京有许多以人物为命名的街道。譬如:在西城区西安门大街附近有个刘兰塑胡同。这里曾是元代至元七年(公元 1270 年)所建的玄都胜境之道观,观内佛像出神入化。此乃元代大雕塑家刘元的手笔。后刘元又为东岳庙塑像,更是神妙绝巧,故此名声大震,皇帝赐宫女为其妻。刘元字秉元又名刘銮、刘兰,元蓟州宝坻县人,此观在清代重修后皇帝赐名“天庆观”。人们为纪念刘元,而将西安门大街以北的胡同称为刘銮塑胡同后改为刘兰塑胡同。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南面原有座明代皇亲武清侯的园子,清代废园后,木工瓦匠常聚居于此,并建起了祭祀木工鼻祖鲁班的鲁班馆。鲁班胡同因此而得名。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抗日阵亡的国民党将领而得名的佟麟阁路、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等,都是以人物为命名的街道。

  西直门外有个皂君庙街。经过几番查找却总也搞不懂此皂君者到底是何许人也?《辞海》说:“皂,黑色”。“皂为马牢之名,古时奴隶与牛马同牢,因名为皂”。词条又引《史记》曰:“皂,养马之官,下士也,养马之官,其衣皂也。”看来这养马的差役“皂君”也被当作神仙供奉起来了!我在部队也曾当过下士,熬到上士才是个小班长。离官还远着哪!古人真有意思,连猪八戒也能当神仙修座庙就供起来。不过我读过不少的闲书,从来没见过对“皂君”的记载。或许是做肥皂的工匠们像供鲁班一样,也请到一位祖师爷供奉起来?这也很难说通。总之,越讲认真我就对这位皂君越是糊涂起来。

  为了弄明白皂为何君,就得实地考察。只要找到古庙遗址,就能深入察证。无意来到了大钟寺派出院内。发现院内的墙上镶有多块残碑。逐一查看才弄明白,原来这里就是明代古刹灶君庙的遗址。又经过仔细辨认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这位所谓的皂君就是那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皂君根本不是做肥皂的祖师爷。庙内残碑共有六七块,其中有一块清代残碑,字迹非常清晰。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 …… 灶( 竈 )君庙碑记 …… 灶( 竈 )君庙者前朝古刹 …… 。”看来这皂君庙早在明代就存在了!起码也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另一块残碑上写的更明白:“灶( 竈 )神之说,尝见于庄子。而孟夏祭灶,礼经具有明文。盖灶之由来旧矣!民间 庖 厨之地,例设神位。尊之曰:东厨司命。三伏之月,率三祀焉。至岁暮,则饗以牲醪而送之,俗谓之:醉司命。至正月则迎之,汤萧粥鼓,诗人每著于篇,什而专祠,则阙如也。京师西直门外灶君庙,创建以来,历有年。所重修者屡矣! …… 。”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此皂君乃彼灶君也。看来这位灶君还是大有来头的!

  相传中国古代传说钻木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教人熟食而去腥,烹之而易啖。因此人们尊崇燧人氏为灶神。另一传说祝融乃灶神。颛顼 ( 公元前 2513 — 2435) 传说是黄帝之孙 , 年十岁 , 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其后人祝融为高阳氏的掌灶火之官。祝融受命平叛共工氏之乱,未成被杀,其弟接祝融之职。后世祀祝融为灶神。 正如碑文所说:“孟夏祭灶”源出于《礼记 . 月令》。后称火灾为“祝融之灾”。

  关于灶神,民间还有一个更传奇的故事: 灶王爷原本是个勤劳的年轻农民。小伙子娶了个美丽而贤惠的妻子。两口子过的本来很好,就是因为小伙子听了江湖术士的话,硬是把妻子休回了娘家。小伙子一个人到处跑买卖,赔了钱就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小伙子非常后悔,又没脸去见妻子。由于思念往日那贤惠的妻子而每日痛哭流涕,日久天常竟哭瞎了双眼,小伙子只能以讨饭度日。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个村庄要饭,他被一民女领进家门,民女为小伙子做了一碗肉丝面。小伙子闻面忒香吃了一口就说:“和我媳妇做的一个味道。”又吃了一口乎觉面里有根头发,就说:“与我妻青丝一样。”第三口竟吃出一枚戒指来。他把戒指拿在手里说:“这不是我媳妇的戒指吗?”民女说:“我就是被你休去的媳妇。”

  小伙子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在灶台上。媳妇抱起小伙子,知他是为悔恨而死,深感自己对前夫的羞辱太过分了。竟也撞死在灶台。玉皇大帝甚为感动就把他俩同时封为灶神。

  这个传说流传颇广,影响最大。过去无论是在城镇或农村,每家的灶台上都供奉着这个世上唯一是夫妻同坐的神像。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灶王夫妇俩都要回天国去作述职报告,汇报各家夫妻生活的现状。所以腊月二十三日人们都买些“糖瓜粘”供在灶前。为的是粘住这灶王夫妇俩的嘴,让他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虽然也有如碑文所述“醉司命” 而吃醉枣的习俗。但无论男孩女孩尤以吃 糖瓜为乐事。 腊月吃 “糖瓜粘”的民俗流传至今。这民间的传统风俗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所以当时 灶君庙的香火极盛。北京城西直门外的明代灶君古刹早已荡然无存。仅留的灶君庙残碑,都是历次重修时所立,分别是 1752 年、 1764 年、 1782 年、 1834 年、 1854 年和民国时期的碑记。

  那么,灶君庙如何又变成了皂君庙了呢?大概是人们为了回避“封建迷信”的罪名,而取其谐音才改为“黑色君子”之庙了。这与在文革中大改街名的邪风有关,当时差不多的街道都冠以东、红、新、革 …… 之类的美称。连人名也是, 58 年出生的人名多以超英、赶美或跃进、红旗之类为荣,文革时期更是有过之而不及也。在“红海洋”之中,岂能有灶王夫妇的一席之地?于是灶君就如此变成皂君了。


  不过街道改名早已有之。地坛就曾多次易名。至于因街名不雅而改名的罗圈胡同,后改为罗贤胡同。粪场胡同后改为奋章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明代的新开口,清代改为新开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新革路。只要改的合乎情理,群众还是会认同的。街名不但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社会反射,我们从中也能学到许多许多。

 
民间供奉的灶王夫妇神像                   灶君庙遗存的1764年残碑

作者:韩昌凯 2004.12.26

联系地址:海淀区灶君东里 5 楼 431 号    邮政编码: 100081

联系电话: 010 — 62198370     传真电话: 010 — 68818806

手机电话: 13601125896    电子信箱: hanchangkai@hotmail.com hanchangkai@chxy.com.cn

 

 

 
 
长海星缘版权所有